《微光处处》读后感

时间:2024-05-20 04:21:29
《微光处处》读后感

《微光处处》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微光处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光处处》读后感 篇1

这本书由不同背景的社工参与写作。除了广泛的地区和社会差异之外,有些人已经从事社会工作超过三分之一世纪,也有刚毕业不久的社工;有些人在高度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场景里工作,也有人仍在探索社会工作的定位和角色。作者们任职的单位也非常多样化,有在社区组织、服务机构的实务最前线的,也有在学院搞教学和科研的;有的人投身社会工作服务的第一场所,也有人在别的专业主导的第二场所里工作。由于不同地区的职业化过程不一样,引致彼此对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活动范围和性质持有不同的看法。每位作者谈到的是自己的故事和看法,虽然都能够反映社会工作的一个方面,但并不代表社会工作者整个群体。我们深切体会到,现阶段在中国界定什么是社会工作、谁是社工,本身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作者都是从自己与社工的机遇开始,之后是学习深入实践,在困难中成长,最后是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说明了大家在社工路上相似的经历。从港澳等地的社会工作者的诉说中,我看到了内陆与港澳的差距。港澳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早于我们也比我们过早地形成了体系,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比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不过,不管是大陆还是港澳台社会工作都渗透着同一种理念“社工不是学理论,而是做出来的”。

社工需要实践,本书中张燕将社工比作拾海星的人,她从与社工的机缘巧遇写起让自己在助人自助中重拾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之后在大学参加社会实践帮助精神病患者,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是作者还是对自己这样评价:实践的过程缺乏专业性作为一名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这也告诫我们以后参加学校实践中注重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让事情有实际性的改变。

社工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环境的认可,从大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的路途艰辛和社会的认可度较低。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健全影响着我们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社会环境制度让我们的理想抱负一点点磨灭,以致最后失败或无力的结局,所以长远看我们中国的社工之路比西方要长。

社会工作需要自我的肯定,虽然环境条件有待提高,但作为我们自己要对社工有信心,我们要在社会中改变自己,在工作中进行反思,社工既需要周旋于机构的权利框架内,又要尽力争取公平,公义的社会制度,这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这本书,我想我们现在想得不是如何得迷茫,当然这也是我们社工人必须经历的时期,我们的社会工作之路才刚刚起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饱满的热情努力学习知识,收获点点滴滴。

  《微光处处》读后感 篇2

一开始让我对社会工作产生怀疑的是它奉为圭臬的利他主义和专业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小器。

我始终相信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本性是自私利己的,因为作为动物的一种,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迫使人类在选择竞争中保护自身的最大利益。不过社会的出现,人与人的相互联系孕育出了情感,成全了人们去爱去保护。

在真实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一路走来并且权衡,不可不面对的同级竞争和物化了的衡量标准让人渴望用一种凶狠的方式完成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年龄正当和些许的成功又赋予了高傲的心气,而社工意味着屈就为帮扶他人的工具,社会工作与个人与社会主流的反差不由得让人怀疑。不过在这部书里,他们身为社工的义无反顾和满足感又让人发觉社会工作的一点神奇。

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被定义为弱势群体,社工需要放低姿态转换立场去容纳接受理解。或许类似于惺惺相惜 ,我们更愿意到相似的人群里去迎接挑战实践生命。然而,社工展现了源于深深扎根于我们心底的一点公平正义。由此,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社工,但要成为一个好社工,非改变自我,荡胸骋怀不行。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不是谋划韬略齐家治国总有些大材小用,不过换一种角度,这更像是扫天下前的扫一屋,社工可以是社会变革的先行者。

不过,我很喜欢以人性价值和社会变革定义社会工作的意义。民主

权利和平等的社会地位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并被承认的。对于弱势群体的帮扶,正是对社会不公的声讨,社会不仅是对受帮扶的个人的拯救,更是社会良知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社工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将特殊的个人经验抽象为普遍真理,用普遍真理引导改革实现真正的社会意义,这一过程体现了小和大的分辨。

社工与宗教的确有诸多相似。佛学精神中因果报应,认为施予比索取重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善生肯定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尊严和潜在的博大。基督强调原罪和救赎,是摒弃浮世虚华虔心皈依的信仰。全视之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被上帝可知,人类理应相互帮扶源于共同的祖先。老子的道家倡导无为和调和,亦指不被外物左右淡化一切以应对金钱主义和权力欲望,二极调和达到辩证统一应用在社会上即收纳融合弱势群体,任何极端或矛盾都能导致社会崩溃。不过,现在的我们大多数都没有信仰,才会盲目又不幸福,没有心灵的宁静,就不能思量人生的真谛。社工既要如当局者般承担责任,又要像旁观者般明眼分辨,探求真理。

政府与社工对弱势群体的对待来源于不同的心理,社会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是因为我们又怕又不爱。

不管怎样,历史明示了社工将成为一种潮流,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关键在于是否有心去顺应。有心,有爱,才能成为不被环境左右的真正的人。

《《微光处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