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婆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下面是关于王婆歇后语,请参考。
关于王婆歇后语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关于王婆歇后语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王婆卖瓜”的故事 。说的是,有个男人叫王坡,因为他说话絮絮叨叨的,做起事来婆婆妈妈的,人们就送他个外号——王婆。
王婆的老家在现新疆、甘肃一带,以种瓜为生。那一带种的瓜叫胡瓜,就是现今的哈密瓜。那时,宋朝边境经常发生战乱,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开封的乡下,种起胡瓜来。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认识这种瓜,所以尽管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还是没有人来买。
王婆很着急,向来往的行人一个劲地夸自己的瓜怎么好吃,并且把瓜掰开让大家尝。起初没有人敢吃,后来有个胆大的人尝了一口,感觉蜜一样地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婆的瓜摊生意兴隆,人来人往。
一天, 神宗皇帝出宫巡视,一时兴起来到集市上,只见那边挤满了人,便问左右:“何事喧闹?”,左右回禀道:“启奏皇上,是个卖胡瓜的引来众人买瓜。”
皇上心想什么瓜这么招人,就走上前去观看,只见王婆正在连说带比划地夸自己的瓜好。见了皇上,他也不慌,还让皇上尝尝他的胡瓜。
皇上一尝。果然甘美无比,连连称赞,便问他:“你这瓜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说:“这瓜是西夏品种,中原人不识,不叫,就没有人买了。”
皇上听了感慨道:“做买卖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开,不多时,这句话就传遍了黄河南北,直至今天。
王婆卖过瓜,我曾卖过文。当年,还是在业余文学爱好者的时候,就贪黑起早地种瓜,然后,就经常往各地报刊杂志上投稿,进编辑部的门去卖“瓜”。种瓜时间长了,瓜也卖多了,对瓜的品种、味道了解就多一点。最近一两年,在工作的闲暇之时,以玩的心态,写了一些“豆腐块”的文章发在报刊杂志及站上。很多文学爱好者读后,让我谈谈写文章的体会。不是过谦,其实,我就是“一瓶不满,半瓶子咣荡”的“半拉子”文人,只不过是一个种过瓜和看瓜园,或者说帮助挑瓜的“老瓜头”。既然有人要问啥“瓜”好,俺就说几句,就叫王婆品“瓜”吧!
哈哈——
先说说有一种瓜叫生“瓜”, 生瓜也可以叫“小瓜蛋”。就是还没有熟透的瓜。看了一些网上的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作品,感觉有的作品确实真的不错,爽心悦目,养心健脑,是瓜熟蒂落的甜瓜。但是,也有很多“生瓜蛋子”似的作品,让人读不下去,一入口就感觉有些“涩”。作品没有主题,没有思想,不知道所云,作者想什么就写什么,写的不深不透,特别是自己还不熟悉的东西,非要写出来,结果,费力不讨好,半生不熟,就跟吃生瓜一样,没有味道,吃一半就要扔掉,这是我之前犯过的毛病,也是初学者都有的通病。一篇文章没有主题,就好像人没有精神一样,出现这些毛病,就是作者基本功还不过硬,开始就想揽大活,这样成功率不是很高的。翻好地,施足肥,下好籽,在认认真真地培土,浇水,生瓜慢慢就熟了,味道也一定好极了。
傻“瓜”——听这个名字,大家脑海里就立刻有了形象,这“瓜”肯定有点傻大个。现在有很多人刚走上文学的小道上,就来个百米冲刺,开始写长篇小说,写电视剧,甚至,连养家糊口的班都不上了,废寝忘食地写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这种精神十分可嘉。可是,成功率仍然还是很低的,为什么?因为,欲速则不达,瓜都是由小到大一天天长起来的,搞文学也是道理,循序渐进,集腋成裘,汇小溪城大海。那个人不可能一个夜晚过去就成为了作家。看了一些人的长篇小说,就感到有点傻“瓜”的味道,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是塑造上,矛盾冲突设计及处理上还欠功夫,人物立不起来,总躺在地上。教导性的语言太多,好像政治家的宣言。作家是发现问题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是政治家的事情。搞文学的进步也是渐次的,不妨先写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然后再写长篇小说,功到自然成,那个时候,傻“瓜”也甜了,更能卖出来好价钱。
再说烂“瓜”—— ,烂“瓜”的名字不好听,也不好吃,没有食欲吃。网络文学的最大的特点是太随便了,只要你能够把文贴上去,基本就可以发表,没有报刊杂志那样繁杂的审批手续。我进了一些站,感觉一些站上眼花缭乱,异彩纷呈,这里有可喜可贺的一面,同时也有很多误人子弟的问题。有的文章我看几遍就是看不懂,没有故事,没有情景,完全是华丽的'语言堆砌,太朦胧,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年轻人写的,我曾经问过一个作者:“你写的文章什么意思?”。他说:“我自己也不明白”。气人不?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年代,不说你浪费自己的时间,你还浪费别人的时间,忍心吗!文章是给人看的,看官看不懂,你写有什么意义,况且,语言不通,语法不对,完全是文字的机械组合,不是碎玻璃碴子用胶水粘合一起的玩具吗。读者很喜欢华丽的语言,特别是有哲理的语言,就像欣赏别人穿的时装一样,不喜欢“花里胡稍”刺疼人眼睛的衣服。之所以我说是:烂瓜,完全缘于老读者的寄怒。
苦“瓜”——我说的苦瓜指的是在文章里,有的作者情怒于社会,情怒于时代。在作品中找不到有光明的东西,找不到有正能量的激情。好像这个世界欠他什么似的,好像国家永远对不起他。这样的文章让读者看后,感觉心灰意冷,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我们的每一个作者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在中国,就应该感到很幸运的了。假如,你出生在非洲,生活在伊拉克,你会怎么样?这个时代給了你九年义务教育,有了文化知识,会写文章了,应该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社会,感恩人民,用你的笔就应该写激人奋进的作品,“吃肉骂娘”不可取。不懂感恩的人,生活上没有朋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和这个时代南辕北辙的,会被这个时代淘汰的。每个人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给予每个人也不是绝对公平的,做为文者,就是在用自己的文字宣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我说的话可能有些挖苦,原因是苦“瓜”太苦。
瓜园里的瓜太多,就不品尝了。
有读者可能要我问我这个“老瓜头”了,你品了瓜,会种瓜吗。说实在的,我种了很多年的瓜,种瞎过地,也结过果,更多的时候是生瓜,傻瓜多,也出现过苦瓜,烂瓜,要不,怎么知道瓜的味道呢。其实,种瓜也难,也不难,感觉关键有几步:
其一,种瓜的人,也就是写作者,一定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站得高,看得远,特别是站在时代的高处看一切。作家高明,之所以是作家,高就高在别人看是平常的东西,他看出来却是不平常。否则,你就是写手,不是作家。这也同画画一个道理,画匠和画家是不同层次的。
其二,要有一定的文学天赋。有人不承认天才,我承认。有的人会画画,看什么都是立体感,有的人会音乐,带“眼”的就可以吹出来调,带“线’的就可以拉出来曲。搞文学的也是一样的,头脑里一定要有形象思维,没有形象思维就不要搞文学,搞点其他行业才是捷径,何乐不为。
其三,一定认真学习,厚积薄发。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想写几天,几年,就可以成为作家,出名有利,世界上没有那么便宜的事。要学习好《文学概论》,学习哲学,学习自然科学,历史学,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容易“卡壳”,那滋味,谁闹心谁知道。
其四,要深入生活,接地气,不熟悉的东西不要硬写,要有生活地会编故事,不要赶潮流,不要随季节跑。要积累文学语言,会用语言,掌握驾驿语言的能力。
其五,要接受评论。现在,网上惯坏了不少作者,认为文章被推荐,就了不起了,批评几句就火冒三丈,这样很不好。网上的批评谁也不认识谁,绝对是无冤无仇的,为的是你好。人无完人,文无绝品,接受批评,才能进步,这就是窍门。
哈哈——我还真是王婆了,没完没了唠叨,就此打住。我还要去翻地种几个“瓜”。